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证初中体育真题及答案 |
来源: 发布日期:2019-01-08 人气:5067 |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B。具有合成ATP的功能 2答案A。身体直立,两足并拢,足趾向前公 3答案:C。负重深蹲 4答案B。关节周围的血管和神经 5答案D。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 6答案C,心脏射血和血管外周阻力 7答案A。有氧耐力 8答案C。肌纤维直径粗,肌浆网发达 9答案C。心室快速充盈期缩短 10.答案A。磷酸原系统 11.答案A。反应速度 12答案C。体适能检测和运动试验 13.答案:B。冷敷 14答案A,适量运动 15答案:C。热射病 16答案:D。关节脱位 17答案B。早期发现及时处理 18答案家C,160-180次mn 19答案B。中华全国体育总会 20答案:D。更快、更高、更强 21.答案:B。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 22答案:D。渐进放松训练 23.答案:A。熟知体育教学观念、体育教材和自己学生 24答案:D.学生主体性 25答案C。讨论法 26答案:B。脚击球 27.答案D。中指、食指用力拨球 28答案C。快速启动 29.答案:C。成二列横队一走 30答案D。前脚掌内侧 31答案:B。揽雀尾 32答案A。基础性、实用性、兴趣性和科学性 33答案:B。即时评价 34答案A。技能掌握式 35答案D。激励学生 二、简答题 36.参考答案 膝关节由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髌骨构成,它是人体中结构最复杂、关节最大、杠杆作用最强而最易受伤的关节。它主要是屈伸运动,在屈曲位时,还有内外旋活动。诊断损伤方法有膝关节侧搬分离实验、抽屉试验、麦氏试验。 37.参考答案 (1)教学设计是研究的过程,而教学计划则是研究的成果; (2)教学设计是抽象教学的完成,而教学设计则是具体的实施;中公教师提供 (3)教学设计是指向宏观和全面的整体,而教学设计驻足一门课的部分和环节的细致。 38.参考答案 评价内容:教学思想、教材化工作、教学风格、教学方法的恰当性、教学效果。 评价方法:互评、互议、学习同行优点、指出同行不足。中公教师提供 评价手段:日常教学观摩与评议、教学课评优活动、教学研究活动、说课活动、教学总结 三、材料分析题 39.参考答案 第一问: 蹲踞式起跑的动作包括“各就位”、“预备”、“跑”(或鸣枪)三个环节,该实习生的讲解“预备”环节的技术动作时,缺少对臀部重心的提高、两肩轴线略过起跑线(臀超肩、肩超线)的讲解。 蹲踞式起跑动作讲解: 当听到“各就位”的口令后,双手扶地,后腿跪地,前脚脚尖与起跑线相距约一脚半,后脚脚尖距前脚脚心约一脚半,两脚间相距约15厘米;听到预备后,臀部慢慢抬起,并稍高于肩,身体重心前移,两肩轴线略过起跑线;听到跑的口令时,双手迅速推离地面,双脚用力蹬地,上体保持前倾,加速跑进。 第二问: 蹲踞式起跑“预备”时,逐渐抬起臀部,使身体重心向前上方移动,此时身体重量主要落在两臂和前腿之间,臀部稍高于肩,两肩稍超出起跑线。 “重心前移落在两臂与腿之间”主要有以下作用: (1)可以更有利于打破身体的静止状态,能够迅速的进行启动。 (2)由于身体前倾、重心前移,身体本身的重力势能可以更有效的转变为向前的动力。 (3)身体体位前倾,腿部空间加大,使大小腿由折叠状态转变为蹬地蓄力状态,更有利于起跑瞬间的腿部蹬地与发力。 (4)重心前移,臀部抬起,避免了臀部的后坐,减少了跑步过程中“坐着跑”错误动作的发生。 40.参考答案 第一问: 1.学生的要求不合理; 2.在运动练习或体育比赛前,充分的准备活动练习有诸多的作用,从生理学角度分析如下: (1)调整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水平;使中枢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协同调控全身各脏器机能活动,以适应机体承受大负荷强度刺激的需要。 (2)增强氧运输系统的机能;使肺通气量、摄氧量和心输出量增加,心肌和骨骼肌中毛细血管扩张,有利于提高工作肌的代谢活动。 (3)升高体温;体温升高可以提高酶的活性,提高神经传导的速度和肌肉收缩的速度,有利于氧供应,增强代谢活动。 (4)降低肌肉粘滞性;预防运动损伤。 (5)增强皮肤血流量;皮肤毛细血管开放,皮肤血流量增加,有利于散热,防止热应激伤害。 (6)痕迹效应;准备活动包括一般性身体活动和专项练习。专项练习时的肌肉活动能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相关部位留下兴奋性提高的痕迹,如在此基础上进行正式比赛(或训练),有助于发挥最佳机能水平,从而发挥良好的痕迹效应。 第二问: 1.强化规则意识来转变学生的行为可通过如下方式: (1)制定准确清晰的规则,并在游戏或比赛前给学生强调;因为规则能够维护游戏的安全,保证双方的公平竞争,制约学生违规行为。 (2)严格执行奖惩措施,例如取消材料中所提到犯规学生的比赛成绩,或处罚下场等,以及对严格守则的学生或代表队给予奖励,已到达规范学生的行为。 (3)加强体育道德的培养,促进运动中道德行为的行成和发展。可在平常教学中传播体育道德知识,形成良好体育道德信念,已到达规范体育道德行为。 四、教学设计题 41.参考答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双手胸前传接球的动作方法,能够运用正确的传接球技术完成练习; 2.通过篮球活动和游戏、比赛形式,初步掌握双手胸前传接球的技术动作,提高协调性和判断能力,发展学生的灵敏、速度、力量等素质,促进身体的全面发展。 3.养成团队协作的意识,能够对篮球产生兴趣。 二、教学重点 1.重点:准确的手型及接球的缓冲和传球的翻腕动作; 2.难点:上下肢协调用力和手对球的控制能力。 三、练习方法 1.单人练习 (1)原地自抛自接球练习 学生每人一球,双手持球前平举,将球上抛1.5米左右,然后接球。 (2)对墙做传球练习 学生每人持一球,距墙3~4米,向墙上传球,然后接反弹回来的球。 2.双人练习 (1)原地两人互传、接球练习 学生两人一组,相距5~7米,面对面站立进行传接球练习。 (2)两人平行推进行进间传接球,可逐渐增加难度 两人相距3~4米传接球;两人相距5~6米传接球。 3.多人练习 (1)三角传球练习 学生三人一组,相互相距3~4米,站成三角形,依次传球。 (2)迎面跑动传接球练习 8~10人一组,男女各分成两纵队站立,距离4~6米,相互传球后跑至对方队尾。 |